上海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家庭最高可贷 144 万元,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云顶yd2223线路检测
55 个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朋友记得我之前提到过一个在一线城市广泛出现的新现象。
就是这一届的年轻人和上一代年轻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像上一代年轻人那种对成家迫切的需求与焦虑,同时他们的二三线城市的家乡房价总体稳中有跌,因此哪怕他们是在一线城市租房,只要收入一直有,存款一直在涨,那么他们本身不会有任何的焦虑感。
同时,他们也不会像上一代年轻人那样有“决断年龄敏感”,这个决断年龄指上一代年轻人可能在一线城市摸爬滚打到30到33岁左右,就会决定如果自己留不下,就立刻掉头返乡,回家乡相亲结婚生子。
现在的年轻人接受到相对更新潮流的影响,35 、38、40岁没有结婚生子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我说这个现象跟题目有关联吗?事实上有很大的关联。
很多人知道银行的利润来源于放贷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值,和这种模式相似的还有公积金中心。
如果大量的青壮年或者说劳动人口,他们缴纳公积金,但是他们不用公积金,那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就会导致公积金中心会有大量的余额,却放贷放不出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积金中心提供这样优惠的政策的确是一种利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积金中心自身也想“优化业务”。
所以上海可谓是年轻人包容度最高的城市,考虑到上海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你猜上海公积金中心是缺钱还是钱多的花不掉?
这个政策确实相当于给购房者提供了低息贷款,减少了月供。但是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很多一线、强二线城市,新一代年轻人的这种生活模式的“扩散”,很多公积金中心的余额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毕竟房贷是最优质的贷款之一,如果可以放贷,他们也不想去买奇奇怪怪的债券不是吗?
除此之外,我还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某个公积金非常高的群体,他们可谓是真的“机灵”,他们现在也发现现金为王的道理。
他们很多人现在也不去买房提取公积金了,坐等退休之后全额提取,我认为这个群体他们本身高度依赖于土地财政,但是“真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他们也给你玩现金为王,我对此感到遗憾,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鄙视”。
道理也很简单,现在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某个民营设计院中的设计师,某个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某个it公司的程序员,他们可能下个月或者下下个月就会被单位的hr约到会议室谈赔偿。
他们的这种不安全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刻意的去营造现金为王的氛围,他们积极储蓄完全是出于他们自身所处于的高风险环境,而某个公积金很高的群体则不是。
一直赢的话,我个人真的觉得还蛮过分的,我甚至于认为这个群体就应该带头对我国工业品进行大笔消费。
多生一个孩子在上海一年就花24w了,你只是让他们公积金多借24w。老爷们想的真是到位呢
买比亚迪送100元消费券。
1
最近其实有一条消息,许多房企申请1线城市政策适当放松一点,结果没有通过。
能够在上海生二个孩子,且一个孩子至少是未成年。
这种家庭没房的,本身就稀缺!
大城市有2个孩子一般会买房,
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有责任心,有担当,爱孩子的一群人。
经常听到话就是养一个孩子都养不活,还养二个,
养二个,三个都是有钱人。
在上海工作买不了房子,他们往往就会去武汉,成都,西安,苏州,杭州,南京等安家了。
如果在武汉,成都,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安家不了,
他们就会去房价更低比如长沙、郑州、南昌,还有2,3线城市安家。
当然会有一批老上海人在上海,可他们经济状况一般不会生2个孩子啊。
2上海购房门槛很高了,
起步是300万左右,
1000万左右才是核心地段改善起步,
1000万到3000万都属于改善。
公积金目前:
家庭最高贷款限额为120万元,缴交补充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限额在上述限额基础上增加24万元。
原本别人可以贷款120万,现在你让别人多贷款24万。
其实相差真心不多。
3上海目前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在迅速下降中,
前些天我有一个咨询客户,我想帮他找一个合适中介。
其中反馈成交量很不太好。
因为成交是滞后的,比如我4月份交定金,我还要筹集首付,审批贷款,审批贷款提供,双方约定时间去房产局, 往往5月,6月份才过户。
现在网签是之前的。
原因是上海目前新盘在迅速增多,且价格是低于二手房的。
相当于买比亚迪送100元消费券
又来一例把政策玩坏了。
以公积金缴存记录作为放贷的依据,教训还少吗?本来嘛,大家都知道,缴存公积金达到一定年限、缴存基数高于一定标准的,贷款违约率会大大降低,基于这种逻辑,很多银行疯狂地给这个群体发放信用贷款,少的10万8万,多的20万30万。
没想到的是,银行的风控人员知道这个逻辑,骗子也知道你知道这个逻辑,于是,设下圈套,等你入局,于是,10个亿的贷款打了水漂。
现在,上海再次加大力度,把多子女家庭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对他们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以贷到144万元
银行是发放贷款的商业机构,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银行的宗旨是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性的前提是安全性。
请问,这样支持多子女家庭符合安全性要求吗?
经验判断,多子女家庭违约率更低,很显然,因为单身借款人申请贷款,评分不会很高,多子女借款人拖有带口,更不愿意违约,好理解。但是,一笔贷款会不会形成风险,除了还款意愿以外,还有还款能力,就是从经济实力方面考虑这笔贷款的风险,多子女家庭可能风险更大,也就是说,因为多生了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乐观。
现在,有人要反其道而行,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本市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的通知》,自2023年5月1日起,符合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租赁提取规定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符合本市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的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住房,最高贷款限额(含补充公积金最高贷款限额)在本市最高贷款限额的基础上上浮20%。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管他贷款能不能收回来,我先马优惠政策给发出去,骗取一阵掌声再说。
至于商业银行会不会叫好,那只能看后续的行动了。
给予二胎家庭最为实质性的支持,应该就是额为的补贴了。无论是住房补贴还是教育补贴,这是刺激生育,鼓励生育的有效方式。
上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20开始一路负增长,而且比例持续增大。而上次这样情况出现还是在98年中国国企下岗潮的风暴中,可见,经济下行对于出生率的影响是极大的。
上海此次针对二胎的政策,在我看来,并不是为了刺激房价,毕竟上海房市目前即使不用刺激,也已经连续一年新房和二手房同比上涨了,显然需求是在那里的。毕竟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着足够上涨的底气和实力。
因此,此次政策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用房产的补贴来刺激生育。
大城市刺激生育一直以来挺难的。毕竟无论是住房还是教育,费用都是杠杠的。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教育竞争,在我看来,都已经可以说极为残酷了。在这种大背景下,希望鼓励年轻人生孩子真的是极难的事,更别说生二胎了。
而此次生二胎,就可以从公积金全额提取实际租房费用,或者买首套房可以享受公积金贷款上浮,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补贴政策,且对国家并没有太多的成本支出。
比如公积金全额提取,其实这一点我一直是有所诟病的。我自己和企业缴纳的钱,而且就是为了住房而缴纳的费用,居然租房的时候不允许我全部提取。这一点实在想不通。而二胎家庭的租房成本更高,此次放开我觉得是顺乎民意。
而对于公积金贷款上浮贷款期限,其实最终损失的是银行的利息成本。但最近这几年,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甚至于比经营贷还要高出1个百分点。这个其实对于居民购房压力是极大的,利率的高企不能对全部人放开,那么针对二胎家庭放开是真的有必要的。
在我看来,这个政策不应该只是上海,更应该普及到全国。上海某种程度上不愁生源。只要政策放开一点点,上海早就人满为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