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请问有哪些注意事项? -云顶yd2223线路检测
24 个回答
关于会议这事 我跟我导师聊过。他说其实学术界也没有一个定论到底什么是有效的开会方式。他觉得大致分两派:一派认为听talk没有那么有效率,他们更喜欢会议时间搞社交聊天,会下自己看paper. 另一派就是疯狂听talk型。我导师觉得两派都没什么问题,也都能出人才。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建议是别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因为根本没人会记得你没人会在意你。所以,想说啥说啥想干啥干啥。
- 完全不用紧张做任何事情。想问啥问啥,就算把人惹毛了也不要紧。学术界的人记忆只有5s。当然,不是说你要故意去挑刺儿找别人不愉快。
- 搭讪陶瓷的话心里压力不要太大。换位思考,那些大牛每个会都有成吨的人来找他们small talk. 不要多说了两句就觉得他们好像会对你有什么特殊的印象。我个人觉得最有用的social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或者有一些具体什么事情,合作之类的。如果让我重来一次,1-2年级的时候我不会再浪费时间跟那些所谓的大牛多说一句话…有那个时间不如多认识一些自己同年级的青年才俊。一起成长喝酒才是最珍贵的。反正四五年级有了文章该认识的都能认识。
- 如果累了就尽情跷talk, 休息。不要太为难自己。尤其如果你得了新冠这种的,不用觉得听一场talk有多难得….还是休息最重要。2019年aea就不知道谁带病听课…给我传染了一个7年来最重的大流感,难受的要命。
- 如果你自己要演讲,专注自己的演讲。因为这个,可能真的有人会记得= 会有长期影响。
- 如果想去旅游,千万别有负罪感。我现在就后悔当初开会的时候还是太保守。尤其去危地马拉,这辈子可能也不会再去了,怎么就没有多玩两天呢。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大致回答一下。
倘若你是作为学校的志愿者,参与组织和筹办会议。那就很忙了,主要得做好预案,以及各方面联系。
倘若是作为参会者参与会议,那就能做的事情很多。
- 如果有海报或者talk(第一次参会就能做报告真的是领军学生了),那就是得提前做好准备。海报提前做好,然后至少开会出发前三天打印好(这在国外特别贵,所以提前打印)。如果是海报报告,起码准备三次。然后准备一个5分钟的正常版本以及1分钟的快速版本,根据听众的特点准备。同时最好打印一些可以让听众带走的东西。
- 如果单纯是参会(我都不说订好车票和酒店的事情),提前翻阅大会手册,搞清楚有哪些演讲,在哪儿演讲(比如多个会场的会议)。然后大致规划一下行程(不一定天天听,也可以适当放松)。
- 当然,要提前准备需要认识的大佬。至少翻一下ta的论文(谷歌学术)。
- 和大佬多交流,也多认识其他领军学生。
- 晚上好好睡,尤其是出国(时差)。如果实在起不来,把下午的会参加好就好。高强度听talk是很累的。多social。
- 会议间的茶歇好好吃喝。如果有自助餐好好吃。毕竟人生地不熟。
- 参会完之后,和导师交流心得体会,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才是关键。
别紧张,放轻松,enjoy it!
如果有报告(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就有机会讲报告,很了不起),就好好准备。但也不用太紧张,要相信自己做的工作,自己是很了解的,能讲下来的。提问环节被问倒了也没关系,学生嘛,大家都理解的,提问者说不定也会帮你打个圆场;问题真有意义,也算是后续研究的思路。
如果只是单纯的开会,建议把日程先浏览一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去听一下。其实也没必要每个报告都听(分分会场的大会更不可能每个报告都听),认真听一天报告很累的。现代科研又很细分,领域外的报告一般也听不懂。听完报告有问题就大胆问。
如果有好久不见的老同学(本科同学参加同一个学术会议很正常)的老朋友,可以约出来吃个饭聊聊天。如果临近毕业,在找博后位置,意向课题组的老板恰好也参会,可以约/找他当面聊聊。个人觉得,本来嘛,学术会议最大的意义,其实是让大家有个机会聚在一起聊聊,沟通下近况,传点领域内的八卦,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机会。没有学术会议,几个科研工作者想聚一起聊天,太正式,成本又太高。所以,出去开会,还是得努力多社交。
如果会议城市风景不错,可以翘个半天一天的报告,或者多待一两天出去转转,毕竟中外学术会议都喜欢找旅游城市开,是有原因的。如果将来不打算在学术界工作,那把报告都翘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桌上摆的水果饮料”、茶歇什么的,想吃就放开吃呗。一天到晚就想着吃、永远都吃不饱的幸福年岁一辈子也没几年;再过几年,很可能是装了点进盘子,又觉得不想吃。
对于新人可以三步走:
捕捉会对你有帮助的大佬
诱导大佬跟你吹牛逼并且认真聆听
索要大佬云顶国际官网唯一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留个名字
poster talk这些都是给你实现这三步的平台
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欲无求,我建议你先找本地人打听好哪些顶着报销上限的饭店最好吃…我反正已经不会去开度假村形式的会了,没意思
参加学术会议抛开是不是第一次,总体来说有这么一个过程。
刚读研究生,第一次乃至头几次参加,一般会喜欢看会议手册。看看有哪些大佬到会,他们作报告是什么标题,自己想听的报告之间有没有冲突。会议那两三天就乐此不疲的在几个分会场之间穿梭,听报告听的很开心。
再读两年,慢慢就会发现:怎么有些大佬这几年ppt变化好少?不过可以趁报告结束去xxx景点玩一下,还是不错滴!
再慢慢得觉得,出差开会好累啊。这个会议的茶歇好吃不,不好吃真的不想去啊!
如果你毕业还能留在学术圈,出去开会就会又不一样。会先确认有没有自己的报告。自己没有的话,自己boss会不会走不开从而让自己去作报告。如果要作报告就得提前半个多月开始做ppt,想一想怎么讲自己的报告。讲完报告下来,在会场还得尽量找各路大佬打一下招呼。要是boss带着,说不定晚上还要组局和各路大佬吃吃饭,喝点小酒。一套流程走完,内心os:太累了,能不能别出差开会了……
以上内容皆为本人臆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人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