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ora会对视频内容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云顶yd2223线路检测

·2024-02-18 07:04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谈一谈sora的影响。

openai的文生视频(text-to-video)ai模型sora已经发布,并且引发了如洪水一般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我不是ai技术专家,相信大家也早已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sora的技术细节。我只是想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谈一谈:sora会对视频内容(包括短视频、中长视频和工业化影视内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家的观点是复杂的——有些人觉得sora要革影视行业的命,甚至把视频内容带入“零基础创作”时代;有些人则认为sora的实用价值还值得怀疑,尤其是不具备创作者所必须的“灵魂”。其实,上述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怎么定义“内容创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就是内容创作不断重新洗牌的历程,各种体裁、各种主题、各种工业标准的内容一直在此消彼长,“变”是常态,“不变”才不正常。aigc的深入发展(包括但不限于sora),将促使洗牌过程向更有利于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妨使用一个高度简化的分析模型,将互联网原生内容创作者的能力划分为两个方向。

热点敏感性,也就是追逐热点、热梗的能力。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社交媒体的大部分流量集中于极少数热点题材。能否把握热点题材,决定了创作者的短期爆发力,用更时髦的话讲就是“出圈能力”。

内容调性,也就是内容的特殊性、不可复制性。有些创作者的内容,让人过目不忘,带着鲜明的个性烙印,任何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是否具备足够的、不可替代的调性,决定了创作者的长跑能力,或曰“可持续性”“粉丝黏性”。

强大的创作者无疑应该在两项能力上都获得高分,从而达到“既有爆发力又有长跑能力”的全能性,这是成为头部创作者的最高效的途径。2017-18年的抖音、2019-20年的b站都曾经涌现出一批这样的创作者,左手抓热点、右手深挖内容调性,从而在一夜之间跃居“全网顶流”之列(具体的例子就不用举了)。这样的幸运儿不多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他们是其他内容创作者梦寐以求的标杆。

如果一位创作者不具备抓热点的能力(或者不乐意这么做),那么他的最佳发展方向就是做一个优质垂类内容方,吸引符合自身调性的粉丝,依靠粉丝的口碑效应实现“慢热出圈”。这条道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罗翔:在多年的司法考试授课过程中,他以深入浅出和幽默风趣的调性逐渐积累了大批“自来粉”,最终依靠粉丝的自发传播实现了“出圈”。严格地说,多年前的罗永浩也算得上一个。一般而言,只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垂类内容方总归能迎来量变到质变的时刻,但是大部分人往往坚持不下去。

与此相对立的则是那些只会抓热点、不具备调性的创作者,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下手快”,依靠千方百计地“蹭热点”乃至模仿抄袭,尽快完成“出圈”。这种创作者的生命周期一般很短,在瞬时爆发之后就陷入了沉寂,做的是“过把瘾就死”的短线生意。尤其是在短视频领域,mcn等专业机构经常会批量孵化此类账号,希望其中极少数能爆红,至于那些未能爆红的则沦为“炮灰”。

网生内容创作者的四个象限

很多用户会哀叹:“互联网社交媒体充斥着快餐内容,短视频、直播更是集快餐内容之大成,完全没有让人静下心来体验的干货!”可是这样的哀叹并不正确。或许网生内容的绝大部分确实是毫无调性和深度的“炮灰”,就像一瓶酒的大部分成分是水,那我们也不能因此得出“酒就是水”的结论。事实上,只有在社交媒体时代,垂直、小众内容才第一次获得了稳定的输出渠道,从而赢得了被更多人看见的可能性。数以万计的“中腰部”垂类创作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走上内容创作道路。如果一定要在“以前的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之间做出选择,我相信,绝大部分创作者会选择后者而非前者。

那么问题来了:sora的诞生(及其掀起的生成式ai持续进化的浪潮),会更有利于上面哪一类创作者呢?我觉得答案非常明显——aigc会有利于那些以内容调性取胜、“慢热出圈”的垂类内容方,不利于那些以抓热点取胜、“昙花一现”的跟风内容方。因为在aigc时代,“抓热点”的门槛将越来越低,从而不再是内容方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所以,“内容调性”的重要性就进一步攀升了,甚至可能成为取胜的唯一一张王牌。

不要误会,无论到什么时候,“热点话题”总是会此起彼伏地产生,也需要有创作者覆盖。然而,在比拼速度方面,人类创作者无论怎么努力也比不过ai。在文本新闻领域,ai的速度优势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了:早在chatgpt诞生之前,从财经到体育,从娱乐八卦到社会新闻,大量的“突发性事件”在第一时间的报道就是由“ai写手”自动撰写的;在chatgpt大范围投入使用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报道都可以由ai进行了。平时炒股的人可能对此有更深的体会——打开任何一个股票信息软件,无论是突发的财经新闻还是财报的即时解读,由ai撰写的比例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专业分析师和评论员正在退出这些“比拼手速”的即时信息工作,把精力集中到需要高度逻辑分析能力的深度解读上。

sora的诞生,意味着上述趋势正式蔓延到了视频领域。假以时日,上述趋势会延伸到一切体裁、一切类型的内容上:对于热点话题的“时效性覆盖”将主要是ai的任务,比拼的主要是aigc的效率,很难有人玩出与众不同的花样。目前在国内,已经有电商服务机构向带货主播推出“ai根据热梗自动撰写视频脚本”的服务,哪怕主播对这个热梗毫不了解,也可以依靠aigc跟上潮流。可以想象,今后对热点话题的竞争将趋于高度同质化;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高度同质化的市场总是会走向供大于求,从而导致“抓热点”性质的内容严重过剩,以此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方大部分将被淘汰出局。

而对那些以“调性”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方而言,aigc却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新武器。互联网用户仍然有追逐热点的天性,不过他们今后更需要的不是时效性内容,而是有特色的演绎或者有深度的解读。足球爱好者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在资讯匮乏的年代,大家对足球媒体的首要诉求是快速全面的新闻覆盖;到了资讯极端发达的今天,新闻覆盖早已泛滥,大家的诉求转移到了对赛事的深度分析,以及带有互动性、趣味性的节目上面。优质的垂类创作者完全可以与ai达成分工:前者负责有调性的部分,即所谓“灵光一闪”;后者负责不需要调性的部分,即重复劳动——按照内容产业的黑话,可以称之为“行活儿”。

ai是一种工具,一种由人类创造、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从目前的形势看,只要ai不产生自我意识,它就不会具备所谓“原创性”,而仅仅是对人类现有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即使chatgpt这样高级的生成式ai也不例外。openai已经公布了sora的技术细节,可以看到,其技术路线继承了此前公开的dall-e文生图模型,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并非颠覆性的。显然,至少在当前的环境下,sora不太可能产生真正的“原创性”,其产生视频的效率和感染力仍然高度依赖于个人用户的“调教”。

所以,与此前的一切生成式ai大模型一样,sora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更接近moba游戏中的辅助:帮助c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点,让c位心无旁骛地输出,而不是自己代替c位去输出。强大的c位玩家借助强大的辅助可以如虎添翼,而不合格的c位玩家有了强大的辅助也很难翻盘。就以刚提到的“ai根据热梗自动撰写视频脚本”功能来说,有调性的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自己的调性,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质内容;缺乏调性的创作者恐怕只能用它生产千篇一律的“垃圾”。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容产业“强者恒强”的趋势,在aigc时代会持续下去,只是其含义更加复杂,超过了“马太效应”的范畴:头部内容方当然会继续强大、继续享受时代的红利,但具备强大调性的垂类内容方也能享受时代的红利;对于这两者而言,未来二十年将是最好的时代。对于其他内容方而言,却将迎来最坏的时代。sora再次确认了上面的趋势。

当然,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变化都可能发生,一切梦想或噩梦都有可能成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本文的观点被证伪了(或者部分证伪),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能够生活在一个aigc觉醒的年代,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我们都是幸福的。重要的是对未来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分析,至于其对错则不是特别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36氪经授权发布。

1
25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最新文章推荐

特邀作者

我就是传说中的怪盗团团长本人。

最近内容

下一篇

这个模式的困境,就在于它其实一点也不“互联网”。

13小时前

热门标签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网站地图